青春韵律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青春韵律 >> 正文
我“语”中华·海外红色档案随身听 第六期 美国篇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5日 10:35    作者:刘洪佳    点击:[]

专家点评:

张维娜老师评价:

这篇关于施滉革命事迹的文章以详实的史料和清晰的脉络展现了其从清华学子到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历程,兼具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文章亮点在于将人物成长、海外革命实践与红色文献传播相结合,立体化呈现了施滉在美期间组织进步团体、创办革命刊物、揭露“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等壮举。叙事中融入施滉的日记、宣言等一手材料,增强了历史真实感。整体而言,文章成功塑造了一位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革命者形象,为海外红色文化研究提供了生动个案。


红色先驱施滉:在美书写的热血革命史诗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前辈,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远渡重洋。他们在异国他乡留下了深深的红色足迹,这些足迹串联起海外红色遗迹、珍贵的文献档案,也推动了国际红色旅游与文化交流。如今,探寻这些海外红色印记,能让我们更好地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接下来,让我们聚焦施滉这位杰出的革命先驱,深入了解他在美国的热血征程。

一、施滉:从清华才子到革命先驱

施滉于1900年出生在云南洱源的一个白族家庭,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与志向。1917年,年仅17岁的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开启了他追求知识与真理的重要阶段。施滉进入清华后,新环境、新思想、新文化给了他新的思考和激情,也被陈独秀等人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所吸引。他广泛阅读了孙中山、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的著作和文章以及《林肯传》等外国名人传记,提升了对国内形势的认识,他毅然选择救国救民的道路,举起了革命的火炬。在清华的校园里,施滉积极参与各种学生运动,彼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激发了施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他组织同学参与抗议活动,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呐喊。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参与发起成立了清华学校进步社团—“暑假修业团”,后改名为“唯真学会”,施滉任会长。[1]

1924年,施滉获得了前往美国留学的宝贵机会,进入斯坦福大学学习东方史。到了美国,施滉更痛切地感受到中国的落后和腐败,他痛心写道:“近来若回头朝西边向中国一望,就觉得中国是一块腐肉,上面有狗,又有虫,狗打狗,虫吃虫,好不令人伤心。”学习期间,施滉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他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这些充满智慧与力量的文字深深吸引了他,使他迅速被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体系所折服。施滉开始积极团结身边的留美中国学生,组织进步团体。在美共领导下,施滉等人成立“美洲华侨和中国工农革命大同盟”。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施滉联络在美的唯真学会成员,积极向华侨和美国人民进行反帝爱国宣传,组织撰写文章在美共领导下的《工人日报》、《共产党人》等刊物发表,向美国人民宣传中国的革命形势。在1925年《清华周刊》刊出的一则通讯中,施滉感慨道:“学业不成,何以救国?与其愤慨,不如自修为好。”他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学习和反帝爱国活动中。1927年,对于施滉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毅然加入美国共产党,并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当选为美国共产党中央中国局第一任书记。此后,他全身心投入到革命宣传与组织工作中。“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施滉在美国发表十篇声讨蒋介石的宣言,自费复印,在华侨中广为散发。[2]

施滉还积极与美国当地的进步团体和工人组织建立联系,学习他们的斗争经验。他经常参加美国工人的罢工集会,与工人们交流,了解他们的诉求和斗争方式。他将美国工人运动的经验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思考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道路。在与美国共产党的同志合作过程中,施滉不断提升自己的革命理论水平和组织能力,为他日后回国开展革命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30年施滉回国,先后在中共中央机关、香港海员工会等处工作。1933年因被叛徒出卖在北平被捕,1934年初被反动派杀害在南京。

二、美国的红色文献

留美学生刊物:革命思想的传播阵地

留学生中,有一批人怀揣着革命的理想,他们不仅在美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还积极传播革命思想,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施滉等革命前辈在留美学生中创办的进步刊物,成为了传播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施滉等人在美国期间,深感中国革命的需要,他们决定利用自己的学识和影响力,创办刊物来宣传革命思想。于是,《国民日报》应运而生。这份刊物不仅面向留美学生,还广泛传播到海内外的华人社区,成为了连接国内外革命力量的重要桥梁。

在施滉的文章中,积极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革命思想。他强调,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同时,他还呼吁广大留学生要勇于担当起历史使命,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在《国民日报》上发表了十大宣言,揭露“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蒋介石的反革命行为。1927年末,在施滉组织下,《国民日报》改名为《先锋报》(后又改名为《华侨日报》),作为“反帝大同盟”的机关报,除刊登政治新闻和政论文章外,还登载中国工农红军的消息,介绍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后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的情况,发行至世界很多国家。

这些刊物的创办和发行,不仅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还激发了留美学生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许多留学生在阅读了这些文章后,深受启发和鼓舞,纷纷加入到革命的行列中来。他们有的回国参加革命斗争,有的则留在美国继续为革命事业筹集资金、宣传思想。此外,这些刊物还成为了连接国内外革命力量的重要纽带。通过刊物的传播,国内外的革命者得以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共同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而奋斗。这种跨地域、跨文化的革命联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荧幕上的施滉

在深入探寻施滉的革命历程时,一部名为《施滉1927》的微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容格外引人注目。这部微电影不仅还原了1927年中国政治局势的动荡与复杂,更生动地描绘了施滉在这一关键时期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与无畏勇气。

1927年,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极为关键的年份。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骇人听闻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然而,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并未能掩盖真相,反而激起了更多人的愤怒与反抗。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任美共中国局书记的施滉,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他深知舆论的力量,决定通过在《先锋报》发表文章来揭露“四一二”的真相,唤醒更多人的良知。但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势力异常强大,即使在海外,施滉想发报纸也举步维艰,甚至遭到了国民党驻美特派员的致命威胁。但施滉顶住重重压力,和其他来自清华的赴美学生一起,终于发出了报纸,揭露了“四一二”的真相。

《雨花台》系列纪录片是一部深刻反映中国近代革命历史的作品。雨花台,这个原本美丽的山岗,在1927年以后却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最集中的殉难地。无数烈士在这里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在第一集《青春之歌》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感人的叙述,展现了施滉的青春岁月和英勇事迹。他身处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但从未放弃过对真理的追求和对民族解放的信仰。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者,什么是真正的青春之歌。

施滉的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更让我们深刻理解了革命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结语

施滉在美国留下的红色印记,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热血征程见证了革命前辈们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不懈探索,也体现了中国革命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紧密联系。通过对施滉留学史、美国红色遗迹、文献档案的探寻,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汲取精神力量。

在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入挖掘和研究这些海外红色印记,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同时,也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让中国的红色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力量。

注: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1] 新华网《“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施滉》

[2] 清华大学校史馆《真理所在,即趋附之——施滉烈士与雨花台精神》


下一条:必赢76net线路唯一官方网站开展国家安全教育主题活动

关闭

Copyright © 2018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handong University.  版权所有:必赢76net线路(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网站管理]  [办公信息登录]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洪家楼5号必赢76net线路唯一官方网站  邮编:250100  电话:+86-531-88377017  传真:88378210